找到王永阳时,他正在武汉汉口谈一笔业务,一身商务休闲打扮,“准备签合同了,43万元的单子。”闷热难耐的大街上,走过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身边,他的意气风发劲儿带给人一阵清凉。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打扮成熟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刚满一个月,创办公司未满一月,已经接了两笔总额约60万元的业务,“预计9月份,销售额能到一百五六十万元。”
就在一个月前,王永阳和另外3个应届生从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毕业,适逢全国多地应届生起薪降至低点,各类大型招聘会上人满为患。而在武大校园一隅,一个不过500平米的青年互助服务中心里,数十名学生在这里走上一条“冷门”的就业之路,在这里他们孵化的是自己的未来——创业致富。
王永阳等4名应届生组成一个创业团队,邀请5名大三学生入伙,一起办起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办公地点就在武大青年互助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器里。
校园办公,省钱、省心,有助企业迅速发展
一间80多平米的办公室正在装修中。按照规划,这间屋子将划分为办公区域和洽谈区域两部分,办公区会被分成14个格子间,洽谈区将布局两三间小小的洽谈室。这里,将是王永阳“梦开始的地方”。
大四时,他就在孵化器里占了一个“坑”,那是一个专门为初创企业的在校生提供的“办公室”——两平米见方的一个格子间。如今,这个“坑”升级了。
毕业前夕,王永阳将自己的创业计划书投到了武大校团委,经过校方针对企业发展模式、盈利空间等内容的评审,他的团队顺利获得了这块暂时“不谈钱”的办公场所。
对于初创企业的王永阳来说,在校园办公,省钱、省心,还有助于企业快速发展。
“文化传播公司接到的单子可大、可小,从三五万元到四五百万元不等。办公场所得那么点样子。”项目参加评审时,王永阳试图用“迫切的实际需求”打动团委邀请的专业评委。此前,他拟在武汉某大厦租房办公,面积60平米,预计租金每月约6000元,“如果能在校园办公,不仅省钱,还对公司名声有好处。”
在外谈生意,王永阳总会自豪地向客户介绍,自己公司的办公地点在武大校园里,公司是学校“孵化”的。这种资质,为初创企业的应届生提供了一把“保护伞”,好几次,给了王永阳的小公司敢于和知名公司竞争的勇气。
据悉,3年来,入驻上述孵化器的学生创业企业涉及网站运营、软件开发、机械设计、三维设计等多种经营,已孵化4家注册企业和16个迷你创业团队。
此外,在规模更大、由武汉大学团委和珞珈创意园共同挂牌成立的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器里,初期就吸纳了29个创业项目和企业入驻,总办公面积约2500平方米。
学生干部热衷创业
采访中,记者发现,武大的创业应届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学生干部这支特殊的队伍。这些人平时积极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与外学院、外校、外企业接触的机会多,更易发现商机。
尽管没能申请到校园孵化器的扶持,应届生许高还是决定创业。他启动的针对高校市场的电子商务B2C平台,前期投入10余万元,另须负担每月3000余元的房租。
“一个当学生干部的机会”令他在毕业后仍对学校团组织感激不尽,他现在的创业创意,就是从学生干部时代萌发的。
那时,许高在经管学院社团联合会工作,原本只是想“玩玩”,结果却发现了挣钱的机会,“社团宣传印刷品的规模相当庞大,每个社团都需要,仅经管学院,一年的印刷品规模就有50万元。”
许高由此产生了开一家“社团超市”的想法,为什么不把学生社团需要的各种产品整合在一个购物平台上,让学生社团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服务呢?
这个想法得到了一名广告专业应届生、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届生和一名平面设计专业应届生的响应,4人合伙创办公司,另聘请两名大三学生当“雇员”。
网站专为高校学生提供3大板块的产品,一是社团定制服务,包括社团印刷品、文化衫、团体出游策划、社团用品等;二是学生校园用品,包括寝室用品、文具、书包等;三是校园设计师产品,邀请武大、湖北美院等校园设计师为学生设计专属创意产品。
一个惊人的创举是,开办公司一个多月的许高已经有了自建“校园物流团队”的打算——在武汉各大高校聘请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当“快递员”、“校园代理”,“感谢武大庞大的社团平台,让我能有这样的‘妄想’。”
与许高一样,王永阳也是一名学生干部。这个工商管理专业应届生开办文化传播公司的资本是,他在大学里参加过很多社会实践,如企业校园招聘服务方案、企业品牌校园植入方案等,“我发现很多企业缺人策划活动,是个好机会。”
专为企业提供公益项目策划服务的武大应届生邹淯鹏也是学生干部出身。他原本是武大某志愿者社团“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公益项目的策划人,今年毕业,创业方向即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服务方案供应商”,“我发现一个企业不可能为了一个公益活动而专门成立一个部门,但大企业又有公益方面的需要,他们缺少好的公益策划。”
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应向国外名校靠拢
不止一名创业者向记者推介了武大强大的学生社团平台,这些社团里“卧虎藏龙”。有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经验、漂亮的社会实践履历的学生,即便在“最难就业季”也颇受企业欢迎。
北京一家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知名外企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招聘季海量浏览应届生履历时,她会重点关注“社会实践”一栏。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于普通学生,学生干部之所以更受企业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干部”二字,而是“社会实践”,“组织策划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的,会特别关注些”。
与之形成对应的是,很多国外知名高校招收研究生时,也对“社会实践”一项尤其偏爱,在决定是否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发放奖学金时,GPA相同的情况下,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将被认为更有学习发展潜力。
在武大,对“社会实践”的这种重视正向国外名校靠拢。就算不是学生会干部,甚至从未参加过学生会,只要自己愿意,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获得社会实践经验。
一次暑假对上海某咨询公司的走访,给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不问世事”的学生吴笛(化名)一个重大启发。那次走访后,她主动给这家从事奢侈品市场线下推广的企业投递了实习申请,获得了在上海实习一个月的机会,“跟着团队通宵摆场地,跟着秀导(即时装秀的导演——记者注)教名模走台,跟着香港来的创意团队搞设计,太有意思了。”
这次实习之后,吴笛决定转专业,她申请了法国名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实习单位出具的推荐信成为国外高校录取她的重要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吴笛参加的这次企业走访活动,由武大校团委组织,连续数年,每年带着学生拜访全国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30多份关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校企合作协议。“行走中华·寻访名企”活动中,很多学生像吴笛一样,走访之后,获得了到名企实习的机会。
“我从没参加过学生会,只是看到学校贴出的广告,报了个名。”即将赴法留学的吴笛破天荒头一回表现出对学校行政部门的好感,“以前总觉得团委、学生会没什么好的,但这件事儿,他们确实办得不错。”记者 王烨捷